2005年9月28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调查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德清鼓励新闻“揭丑”
童美瑛/文 蔡荣章/摄

  “只要有利于发展,就不要拘泥于形式,只要有利于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能顺利解决,就不怕揭短。”在一些地方视批评报道为毒刺、防记者如盗贼时,今年5月上旬,德清县却作了一个不同凡响的决定——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利用县文明办和创建办的人力资源,成立新闻媒体监督反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把那些“不受欢迎”的批评报道,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要求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据了解,德清县的这个做法,在我省尚属首创。
  德清县这种敢扬“家丑”的勇气从何而来?笔者赶赴德清,进行了一番探访。
    
  县委书记不怕揭短
  德清县乾元镇务前街104号荣城商厦是一座外观漂亮的商住楼,可是在它的后面却隐藏着一个堆积如山的垃圾堆。整整两年,这个臭气冲天的垃圾堆无人过问。居民们进出此楼,要在地上放好砖头“三级跳”才能进门上楼梯。今年年初,此事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一篇不足300字的小稿子在当地媒体上发表后引起了县委书记杨建新的重视,他作出了批示。
  时隔不久,当武康镇某公司大门外长期积水给行人造成不便,以及某小区楼房年久失修造成楼中10户居民断水8天等两篇批评报道在媒体上先后出现时,杨建新又作了批示。
  德清县新闻媒体的3篇批评报道,得到了县委书记连续3次的批示,3件事情都在短期内得到了圆满的解决。那么,那些县委书记没看到的批评报道,没能作出批示,那些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急事、难事、愁事,是否也能得到快速的解决呢?
  “确实,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说真的,靠我一支笔,不成!”杨建新说。4月6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上海卢湾区建立媒体批评报道收集反馈机制的报道。“当时,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便萌发了在德清也建一个类似机构的想法。尽管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已经有‘12345’和信访部门,但我的想法是,成立了这样的机构,可以借助媒体的信息资源和舆论监督的威力,让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难事、急事得到尽快解决。”杨建新道出了他的初衷。
  在杨建新的倡导下,在德清县委县政府的推动下,很快,一个有专人负责、可以有效协调和监督各职能单位的新闻媒体监督反馈服务中心正式建立了。

  曝光不是惟一途径
  舆论监督的威力在于通过媒体的曝光将问题公诸于世,以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且使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得到解决。这个中心,正是秉承这个理念,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这天上午10点左右,当笔者走进该中心时,中心主任车瑞荣刚放下手中的电话。他说:“刚刚在询问一则批评报道交办的结果。这几天用电紧张,可机关内部用电还存在着浪费的现象。媒体进行批评,要让电于民,正在协调督促办理呐。”接着,车瑞荣指着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幅“德清县新闻媒体监督反馈中心工作流程图”对笔者说:“我们对批评报道的规定是,24小时内相关部门必须作出反馈处理,小问题要当天整改落实,一时难以解决的必须提交解决方案与期限。”
  中心副主任吴金梅也是个大忙人,每天都在紧张工作中度过。上午10点前,她要到县传媒发展中心和广电局,把当天收集到的全国、省、市、县所有新闻媒体对德清的批评报道仔细记录下来。然后,她要根据不同情况填好“交办单”与“督办单”,与有关部门电话联系、一一落实。下午上班,她要等待承办单位把反馈方案上报后做进一步核实,并将这些反馈情况整理归档。
  吴金梅告诉笔者,从她这里发出去的督办单分白、黄、红3种颜色。如果没有及时处理,职能部门不但会收到红色警示,还会以《德清内参》的形式被通报批评。“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过红牌;只用过一次黄牌,是因为经办人员交接环节上出了一些问题。”
  “很多部门怕上《内参》的。”吴金梅笑言。中心在处理曝光事件完毕后,还要跟踪了解各单位落实处理情况,收集对批评报道的后续反映,对全县各单位处置媒体批评报道工作进行分析汇总,并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题汇报。县委、县政府定期向全县通报该项工作的情况。
  对重大问题,中心还要会同乡镇、部门及时报有关领导协调解决。全局性的问题向县委、县政府作专题汇报,县委、县政府定期向全县通报。对领导不重视、处置不及时、整改不到位的由县内媒体进行“二次曝光”。对久拖不决并以各种理由搪塞的,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为做好这项工作,德清县还专门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向社会公开了服务电话。
  德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姚阿忠介绍说,为了确保中心的工作顺利开展,县委要求中心从组织部署上突出一个“细”字——建立组织到位、网络健全、联系渠道畅通的工作机制;在工作落实中突出一个“快”字——收集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及时;在督查整改中突出一个“严”字——在反馈情况后,跟踪有关责任部门和乡镇,掌握处理情况,进行严格督查。
  前不久,一篇《民心房变成了烦心房》的报道,批评了该县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存在屋顶渗水的问题。报道见报当天,县建设局接到了中心送达的交办单,立即召集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责成开发商上门维修,确保不再漏水。县建设局举一反三,不仅解决了当事人反映的问题,还决定对第一期经济适用房作一次全面检查,严把第二期经济适用房的材料关、验收关。
  笔者翻开该中心的归档记录,发现在这些事由后面,有的写着“备案”,有的写着“德新监”的字样。这里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被公开曝光,是由公众通过媒体热线反映过来的情况,后者是经媒体曝光的。看来,中心对批评监督不仅有事后的反馈,还有事前的处理。
  今年“六一”节前夕,一位听众给德清人民广播电台写了封信,反映有学校名为自愿捐款,实则给学生施压。接到媒体转交的这一线索后,中心建议媒体不要马上曝光,而是立即与教育局联系。教育局马上在县城的几家主要小学与幼儿园开展自查自纠,及时纠正了个别学校的不妥做法。

  “助推剂”需要制度保障
  有关资料显示,该中心成立两个多月共接到各类新闻媒体的批评报道32件,其中县外9件、县内23件。可以说,该中心已经成为德清各级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助推剂”。
  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对笔者说:“有了新闻监督反馈服务中心,使我们可以通过媒体了解政府工作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有利于我们履行好责任政府的职责。同时,我们也感到了压力。”
  “中心的建立,使政府部门又多了一个倾听民意、与百姓沟通的渠道。”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陈坤田说。
  一位叶姓女士接受采访时说:“这种做法很好,使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政府纠正不足的勇气和决心,这样可以消除和缓解老百姓与政府之间存在的一些隔阂。”
  对于这个中心在实际中的作用,姚阿忠概括性地谈了3点感受:一是增强了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信心。原来新闻媒体在监督中,一怕得罪领导,二怕曝光以后所涉及的问题“石沉大海”,现在有了回音,增强了新闻工作者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的信心。同时也对新闻媒体监督形成一种反监督,因为这些批评报道在反馈督办中,对事实要进行核实,这就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畅通了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改善了干群关系。原来老百姓的急事、难事、愁事没有解决,现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落实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就会提高了。三是促进政府办事效率的提高。同时通过批评报道的督办,还可以促使政府在一些问题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
  但笔者也了解到,中心在实践中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些复杂问题交办的范围难界定”、“工作人员人手力量不足”是目前困扰中心的两大难题。如,媒体反映的有些问题要解决时往往牵涉到多个部门,让哪个部门来牵头承办,责任较难界定。
  其次是,根据中心前阶段运行的情况看,大多数督促处理的问题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琐事,需要很多精力和时间对付。目前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兼职的,导致工作精力不够。
  除此之外,个别部门和乡镇领导对中心监督工作支持热情不高,也是目前困扰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尴尬问题。
  对此,县委书记杨建新认为:“一项好的做法要让它长期的执行下去,需要制度作保障。而不是靠个人的魅力和长官的意志。”
  姚阿忠向笔者介绍了下一步的打算:首先要健全相关的制度,使“中心”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二是要建立对职能部门的考核激励制度,并把对这项工作的考核情况列入各单位领导的年度综合考评中。三是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综合解决问题的格局,真正树立舆论监督不是破坏性力量,而是建设性力量的态度,从根本上摆正对舆论监督的认识。

  浙江走出标志性一步
  一些学者认为,德清县的这个做法无疑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但也有人担心,如果哪一天县委书记杨建新调走了,换了个不喜欢“新闻舆论监督”的官员来,新闻舆论监督还能像现在这样得到重视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认为,惟有走法治道路,才能使新闻舆论监督摆脱个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将新闻舆论监督置于法制范围之内,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新闻舆论监督中的各种行为和现象,对阻挠和压制新闻舆论监督者实行法律制裁,对实施新闻舆论监督者实行法律保护。这样就不会由于某个领导者个人的因素,而影响新闻舆论监督的正常开展。
  就在德清县成立“新闻媒体监督反馈服务中心”不到两个月,6月28日,省委发布了《浙江省党内监督十项制度实施办法?穴试行?雪》,首次对新闻媒体如何对党政机关开展监督,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活动,以及其中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细致的规定。《办法》第7条明文规定,舆论监督所涉及到的部门、单位对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应当认真对待,调查核实,积极整改,并通过媒体公开处理结果。相关地方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强督促检查,指导整改工作。同时《办法》还明确禁止各单位部门以任何形式干扰舆论监督工作。其中包括,如果舆论监督所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有“封锁消息、隐瞒事实或故意拖延推诿,拒绝接受舆论监督的”等行为,将给予小到批评教育,大到“移送司法机关”的处理。
  对于省委的这一开明举措,一些专家分析认为,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保障新闻舆论监督,把自己的工作置于新闻监督之下,浙江走出了具有标志性的一步。